“今年俺種了10畝地的分蔥,每年可以收兩茬,畝產量在三萬多斤,按現在合作社的收購價每斤3毛錢計算,一畝毛收入在一萬元左右。合作社的蔬菜加工廠把鮮蔥烘干后再賣,還給我們分紅,收入是原來的五倍!”日前,河北省武邑縣綠源蔬菜合作社社員鮑金忠掰著手指和筆者算起了經濟賬。該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走蔬菜脫水賣的路子,讓所有社員嘗到了甜頭。
“我們合作社收購一噸蔥需要幾百元,加工成脫水蔬菜后價格達到每噸上萬元。”武邑縣綠源蔬菜合作社的理事長鮑建光說。
綠源蔬菜合作社已成立5年多,入社社員300多戶,流轉土地1300畝,輻射了周邊3個鄉鎮的7個村莊,每年戶均增收3萬多元。
做脫水蔬菜的想法,源于產品的積壓。2009年,綠源蔬菜合作社種植的大蔥出現了滯銷,大部分腐爛在地里,很讓人心疼。望著滿地的爛蔥葉,愛琢磨事兒的鮑建光突然萌生了做脫水蔬菜的想法,但真正付諸于實現的道路卻頗費了一番周折。蔬菜加工廠的車間主任吳智忠告訴筆者:“當時,一個小小的蔥葉就把我們難住了,因為脫水后在色澤上達不到標準。做脫水蔬菜的關鍵是控制溫度,后來多虧了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現在我們生產的脫水蔬菜既保證了營養價值,也保證了原生態。”
“產品賣得非常好,訂單也是一個接一個。我們計劃建一個冷庫,到時候,鮮蔬菜生產和干蔬菜加工齊頭并進,這樣更容易掌握市場的主動權,路子更廣。”鮑建光充滿信心地說。(張靜 孫艷雪)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