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區)、全國新增糧食產能大縣(區),如何保住糧食大縣(區)的位置?靠繼續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增產的路子走不通,繼續依靠單項技術突破增產也走不通,依靠化肥、農藥等石化產品投入增產更走不通。荊州區水稻增產潛力在哪?我們認為必須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必須依靠技術集成創新,必須依靠發展超級稻提高水稻的單產,必須依靠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保持生態平衡來實現水稻增產、農民增收。
一、荊州區水稻增產的潛力及分析
(一)水稻新品種的潛力。隨著科技進步,在糧食生產在水稻產量的提高,品種的貢獻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要素,如超級稻推出前,畝產只有500公斤左右,超級稻推出后,一期目標產量是700公斤,二期超級稻單產是 800公斤 、三期單產目標是900公斤、四期單產目標是1000公斤。可見,選育適宜性強、產量高、抗病蟲強的新品種增產空間是巨大的,我區需要進一步加大超級稻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進一步發揮超級稻品種的增產潛力。
(二)測土配方施肥的潛力。我國占世界耕地的7.7%、養活了20%左右的人口,但化肥使用量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畝均施用量則是美國的3倍多,化肥投入收益遞減規律已經充分顯現,中國今后繼續依靠“大肥、大水”增加糧食產量,既不現實、也不經濟。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效減少化肥尤其是氮肥的使用量,可以減少5%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5%以上,減輕面源污染,結合秸稈還田推廣,更能充分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提高農業資源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研究開發精準平衡施肥、保護性耕作、節水節能、養殖業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盡快建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并針對農民實際需求,開發推廣一批多樣性“套餐式”、“配餐式”、“傻瓜式”技術,解決糧食生產所需,提高單產10%和提高效益15%以上,在增產的同時讓農民實實在在得到實惠。
來源:湖北荊州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