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泡茶是××喝過的”。在茶葉圈時常聽到這樣的段子,似乎名人們喝過的茶葉就是好茶,哪怕這位名人連紅茶、巖茶都分不清,商家也引以為榮,大作噱頭、大肆宣傳。
曾經有某位劉姓大齡女明星在其微博上曬出一張大紅袍的圖片,并配文:這款紅茶很好喝。引來一片譏笑聲。不知道費勁心思的某企業是否會頓生無力之感。
消費者會買賬嗎?確實有一部分消費者會跟風社會名流消費,但是,隨著茶葉消費的不斷普及,以及茶行業的不斷規范,茶葉品牌評價將呈現多樣化,不再由某一方面說了算。
這時候,構建產品的信譽體系顯得至關重要。比如:在福建地區,多數人一聽到“日春”兩字,就會認為,清香型鐵觀音產品不錯;提到“八馬”就會認為,濃香型鐵觀音產品不錯;提到“正山堂”就會認為,紅茶產品不錯;提到“武夷星”就會認為,巖茶產品不錯。這些茶企通過長時間的市場檢驗,已經初步構建了品牌信譽體系,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但是在福建省外,多數茶企的品牌信譽體系還沒建立。
茶企構建品牌信譽,首先要從產品質量入手。
產品好不好,企業很顯然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需要有信譽的第三方作為擔保,告訴消費者,這些品牌值得信賴。目前,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通過各種賽事來彰顯產品質量的優異。但現實是,各種賽事常常無節操、無底線地進行暗箱操作,最典型的莫過于今年某茶葉學會舉辦的評茶比賽,獲得金獎的有20多家企業,獲得銀獎的有十幾家,獲得銅獎的有七八家。這種花錢就能獲獎,誰都不得罪的評茶比賽,不僅丟失了賽事本身的公信力,更可能損壞企業形象。不少上述金獎獲得者事后認為獲獎已成為圈內笑話,還不如不去比賽。
除了參與具有公信力的茶葉賽事彰顯產品實力外,茶企還應在自身產品上構建一個縱向的質量體系,也就是說,自身產品從低級到高級,每個級別的產品都有較明顯且穩固的區分度,可以讓消費者普遍感受到確實是“一分錢一分貨”,否則消費者憑什么多掏錢?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