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25日發布新一期《糧食價格觀察》季報稱,全球糧食價格在連續三個季度下跌后,5-6兩個月出現回升,并保持在接近歷史峰頂的水平。
根據最新一期的世行《糧食價格觀察》,自2012年8月達到峰頂以來,全球糧價在2013年2-6月間持續下跌,但目前糧價僅比8月峰頂時低12%。報告稱,產量增加、進口減少、需求降低等因素普遍拉低了出口價格,但指出國際市場上的玉米依舊吃緊。
世行表示,目前的小麥價格反映出今年世界小麥產量將會繼去年下降后出現回升;大米價格受到多重抵消因素疊加的影響而繼續溫和下降;此外,泰國和越南糧食豐收帶來的糧價下行壓力與印度、巴基斯坦、美國和南美等地需求上升和供應減少造成的上行壓力相互作用。
世行預計,國際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近來北歐和中歐、俄羅斯聯邦和中國不利的天氣條件可能影響世界小麥產量的回升前景;因為埃及是世界頭號小麥進口國,目前埃及的局勢可能也會對國際小麥市場產生影響。世行還指出,雖然國內價格普遍遵循季節性趨勢,但仍繼續大幅波動,“造成2013年2-6月期間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包括天氣惡劣、供應不斷減少、貨幣貶值和公共采購政策等多重因素”。
此外,世行警告稱,部分貧困人口眾多而社會安全網薄弱的國家開始采取擴大消費者食品補貼的方式來應對這種長期糧價波動,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世界銀行集團主管減貧與經濟管理的代理副行長杰米·薩維德拉表示,設計不周的食品補貼計劃在實施中缺乏透明度和問責,不能使窮人受益,“這些計劃可能成本高昂且容易產生腐敗,并且浪費稀缺的財政資源”。薩維德拉稱,改革此類計劃是一個政策優先重點,采取適當的補貼方式能夠瞄準最需要的人群和作為對現有社會安全網的補充。(人民網)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