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富順縣彭廟鎮包壩村采訪,看到四下散布的大池子里,水面波光粼粼,偶爾能看到魚兒游過的痕跡。村民們忙著在池子邊撒飼料、查看水質。池子中間的增氧機“呼呼呼”地工作著,冒出大團大團的水花,向四周散開。村民們說,因為池子里的鯰魚密度比較大,加上夏天氣溫高,要每天不停地增氧,以免魚兒缺氧死亡。
問到為什么養鯰魚,村主任陳華說:“我們村以前養過鯽魚、鯉魚、草魚、鰱魚常規四大家魚,但是市場售價一般,效益不是很好,就探索產業發展的新路子,改變思路養鯰魚了。”
包壩村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雷云彬對記者說,村主任陳華為了帶領全體村民增收致富,2011年在全村率先試點養殖鯰魚,“他一個人就養了57畝,去年賣了近6萬公斤商品魚,總收入超過40萬元。”
在陳華的帶動下,村民們養殖鯰魚的熱情高漲。目前,全村鯰魚養殖面積達到350多畝,可產商品魚35萬公斤以上,目前市場價每公斤16元左右,總產值將超過560萬元,全村2700人就這一項人均收入近2100元。
“據我們了解,我們村養殖鯰魚的規模目前在自貢市是最大的。”雷云彬有些自豪地介紹,村里所產的商品魚供不應求,鄰近的瀘州、宜賓等市,甚至重慶、云南的批發商都上門來收購。
“受包壩村的啟發和引導,今年全鎮水產面積達到了3380畝,按目前的發展勢頭,全年水產總產值可以實現5500萬元左右,僅次一項,全鎮2.6萬農業居民人均收入可達2080元。水產業已經成為我們鎮的支柱產業。”彭廟鎮鎮黨委書記文敏告訴記者。
來源:四川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