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7日,除青海外,全國有30個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經濟統計數據。大多數省份gdp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但仍全部高于全國7.6%的水平。通過“半年報”可以看出,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地方經濟增長面臨著巨大壓力。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不宜出臺過度的刺激政策,但要延續穩健的貨幣財政政策,把握好調結構與穩增長的關系,對宏觀經濟實施“微刺激”。
數據分析
經濟增速普遍放緩
在這30個省份里,上半年gdp體量最大的仍然是廣東省,為28465.92億元;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江蘇省和山東省,分別為27604億元和25958.20億元。這三個省份的gdp均在2萬億元以上,三省之和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
數據顯示,排在末位的西藏gdp為329.59億元,青海省去年上半年gdp為797.59億元,預計今年將繼續位居倒數第二。
與今年上半年全國經濟形勢一致,多數省份雖總體平穩,但增速環比均呈放緩態勢。據不完全統計,與一季度相比,有6個省份上半年gdp增速持平,10個省份增速回落,增速回升的僅有寧夏,回升0.4個百分點。各省份gdp同比增速下降也比較明顯。
誤差原因
統計方式有所不同
30個省份的經濟增速均高于全國7.6%的水平。增幅位居榜首的是天津市,生產總值達6579.01億元,同比增長12.5%。貴州省的增速也為12.5%,與天津并列第一。其他增幅比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中西部。
東部地區的經濟運行較為平穩,增幅大多在8%—9%。經濟大省山東、江蘇都實現了同比增長9.6%。北京、上海兩市是目前僅有的兩個增速低于8%的省份,都實現了同比增長7.7%。
排名前21個省份的gdp數據,共計252823.68億元,已經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248009.2億元的gdp總量。而將目前的30個省份gdp相加,則超過全國總量31630.2億元。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