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安徽宣城市長河村村民陳紅兵可算踏實了。家里的50多畝早稻全部成熟,正愁缺人手收割,周邊農機合作社組織的搶收服務隊就來到了他家田頭。
7月以來,宣城市28萬畝早稻陸續成熟,全市9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調集了2000多臺大型收割機,組成180支機收服務小分隊分赴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搶收。
“從收割到拖運一條龍服務,不到2天時間全部完成,有了農機合作社幫忙,再不用為地多找不到人播種和收割犯愁了?!标惣t兵笑著告訴記者。
近年來,面對耕地大規模流轉、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的局面,安徽省通過大力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讓種地不再是難事。
1 2000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減少了重復投入和物化成本,規模種地不再難
安徽的土地流轉,20年前就已開始。在鳳陽縣小崗村,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農民就自發把地流轉了出去,那時候多是口頭約定。有的人出去打工,為了防止拋荒,就把土地轉給親戚鄰居,每年收回點糧食。到今年上半年,小崗村原有的可耕土地面積1.9萬畝,已流轉的就有8400多畝,流轉耕地接近一半。
“近年來,安徽土地流轉規模不斷增加,到2012年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052.7萬畝,占農村土地面積的14.7%,其中流轉耕地1275.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0.5%。”安徽省農委主任張華建說。
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集中的同時,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根據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外出就業的農民工總數逾800萬人。農村勞動力減少,流轉來的土地由誰來種?
“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是解決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條件下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的關鍵途徑,而農機專業合作社正是農機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張華建對此有著清醒地認識。
近年來,安徽在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上下足了功夫:對合作社進行分類指導,在補貼上優先,在資金上支持,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推進農機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和產業化。
大投入換來了快速發展。截至6月底,安徽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達到6943個,人員6.97萬人,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2112個,社員4.13萬人。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減少了重復投入和物化成本,讓規模種地變得輕松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