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來,隨著溫度的持續攀升,國內不少地區都出現了蔬菜伏缺,然而記者卻了解到,通過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和伏期蔬菜的組織種植,當前我市(昆山)“伏缺”不缺菜。
保障蔬菜保供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我市蔬菜自給保供能力,科學推進我市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今年我市編制了《昆山市“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圍繞我市農業今后的調整方向和發展定位,以保護常年蔬菜基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生產經營機制、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完善市場流通體系為導向,以專業菜田及設施栽培為重點,規劃建設一批規模化、組織化、設施化的蔬菜生產基地。
“隨著土地流轉速度加快,當前我市蔬菜規模化程度逐步提高,已達到73.7%,其中百畝以上蔬菜基地23個,種植面積6800畝,5畝以上蔬菜規模種植戶共619戶,種植面積1.2萬畝。此外,近年來在蔬菜技術推廣部門的努力下,遮陽網、防蟲網、噴滴灌、殺蟲燈、粘蟲色板、性誘劑等技術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得到較廣泛應用,這些都為我市開展基地規劃和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市農委經濟作物指導站站長李輝介紹,按照規劃要求,當前我市已對全市8個區鎮的零星菜地和老菜園進行整合改造,改建7個、新建4個“百畝菜園”,11個“百畝菜園”總面積達到2088畝,有效提升了伏期地產蔬菜的供應水平。
據了解,我市蔬菜基地規劃實施年限為2013年至2017年,其間,我市將結合本市“四個十萬畝”總體布局,堅持五個原則推進建設。區域合理布局原則,重點發展南部區域,以張浦鎮、錦溪鎮、淀山湖鎮、千燈鎮等蔬菜主產區為核心,建立三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永久性蔬菜基地﹔新建與改造提升相結合原則,充分利用現有蔬菜基地的基礎,填平補缺,能建則建,能改則改,能擴則擴,達到基地成片化的目的﹔單項規劃與總體規劃匹配原則,作為單項的蔬菜基地規劃,要與當地的土體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四個十萬畝”保護和發展規劃相匹配,以利于基礎設施的投入與長效管理﹔堅持能力建設和機制創新并重,在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風險控制、產銷銜接和市場預警機制,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促進“菜籃子”長期穩定發展﹔堅持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積極推進生產方式轉變,既重視生產能力提高,又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業,實現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張歡周淺)
來源:昆山政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