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西湖龍井“涉紅”后,紅茶在當地迅速崛起,掀起一陣“紅茶熱”。這也為揚州綠楊春發展提供了借鑒。近日,記者從儀征綠楊春茶葉協會獲悉,采用本土綠楊春原料制作的首批本土紅茶正式問世。不過,對于綠楊春“涉紅”,業內卻褒貶不一。
“我們是揚州首批推出本土紅茶的企業,首批紅茶產量只有100斤左右,以朋友品嘗為主。”儀征某茶業園的負責人介紹,這兩年紅茶十分紅火,為此,他們早就謀劃制作紅茶,并請來專業做紅茶的師傅,如果今年市場反響好,明年將大規模生產紅茶。“雖然采用綠楊春的原料制作,但既然是紅茶,當然不能用綠楊春的品牌,所以要將這批紅茶重新命名。”
據悉,相比綠茶,紅茶的制作技藝更復雜。紅茶屬于全發酵茶類,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
對于首批出爐的本土“紅茶”,一位品嘗過的儀征綠楊春茶葉協會相關人士評價,色、香、味、形上尚可,唯一不足的是味上欠缺。“當然不能剛問世就要求過高,希望慢慢做出精品。”
儀征綠楊春茶葉協會相關人士介紹,這兩年紅茶十分紅火,特別是金駿眉等紅茶走紅后,喝紅茶似乎成為一種潮流,特別是“綠茶之王”的西湖龍井涉紅后,市場上形成了一股“紅茶熱”,而揚州品牌綠楊春目前在這塊是空白。
“這批紅茶原料選取的是春茶后期原料。”儀征某茶業園的負責人介紹,他從去年開始就考慮推出綠楊春紅茶產品。目前推出的這批紅茶原料如果做綠楊春銷售的話,售價不過180元/斤,而制作成功夫紅茶后,一斤售價可以達到五六百元。
“如果紅茶推廣后反響不錯,可以帶動更多的茶企涉及紅茶生產。”彭云介紹,目前儀征有5萬畝茶園,春、夏、秋三季都可產,但加工、銷售的基本是春茶,夏秋茶幾乎無人采摘、加工,幾乎是荒廢掉的。“平均每年可利用的春茶只有40天左右,其他季節幾乎都荒廢。”彭云介紹,制作紅茶之后,有望拓展茶農的收入,使得一畝茶園的產值提高五六千元的收益。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春茶一般沒有病蟲害,基本不用農藥,而夏秋茶需要用到農藥。以夏秋茶為原料加工的茶葉,在成分的理化指標上較難把控。“所以要采用夏秋茶為原料制作紅茶,對品質的要求更高。”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