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漁業交流與合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其已成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兩岸在漁業交流合作領域與規模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近年來一系列的兩岸“惠漁”政策的出臺,更是極大的推進了兩岸漁業的發展,如2010年兩岸簽訂的ecfa生效后,其不僅減少了關稅支出,降低了貿易成本,同時也擴大了臺灣漁業產品市場規模。據臺灣“農委會”統計,受惠于兩岸ecfa,大陸提供的18個農漁產品早收項目2012年整體出口值為1.61億美元,相較降稅前增長192%。同時作為兩岸農漁業受惠最大的產品“石斑魚”,其從2010年的4159噸,逐年成長至2011年的7877噸,2012年更達12309噸,出口值也由2010年的4206萬美元,成長至2011年的1億204萬美元,2012年達到1億3102萬美元。由此可見在兩岸相關“惠漁”政策的影響下,近年來兩岸在漁業交流上的規模每年都有突破和擴大。
雖然在規模上,或者說在量上兩岸漁業交流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在整體效益或者說質上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兩岸去進一步開拓和提升,比如在漁業養殖技術、漁業產品物流以及水產品深加工等眾多領域。臺灣因作為一個海島型地區,其在漁業的各領域發展上相較于大陸有更多優勢和更成熟。但同時因市場的限制,臺灣漁業市場發展規模總體有限,而大陸卻擁有巨大的漁業市場潛力,因此兩地合作空間非常廣闊。那么為充分發揮兩岸各自的優勢,兩岸漁業界應以現有的合作基礎為條件,深入推進雙方在漁業資源開發、養殖技術、水產品加工、漁業產品配送物流等方面加強合作。
來源:華夏經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