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鰣魚、甲魚、中華鱉、大閘蟹等水產品喜陰不喜陽,養殖戶常常會在魚塘上方建設遮光板保護它們。不過,在常熟沙家浜蘆蕩村卻有人想到了另外一個新法子他在本應放置遮光板的地方換成了太陽能發電的電池板,既為魚兒起到了遮陰的作用,又利用太陽光發電賺錢。記者得知,一年下來,這種看似簡單的“漁光互補”方法,發電量竟然有1000萬度,折合成收入高達1300萬元。昨天,記者跟隨常熟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前往現場一看究竟。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這家養殖戶,看到成片的魚塘里生長著綠色水生植物,魚塘上方則建立起一排排規整的泛藍的光伏電池板,每一塊電池板下都投射出一條長長的陰影。安裝電池板的騰暉光伏總裁辦副經理王科告訴記者,在魚塘上方閑置出來的空間建設電池板,一方面可以節約利用土地,增加發電效益,另一方面電池板能給魚兒提供庇蔭的場所,幫助它們生長。
“在養殖戶看來,這可能只是一個怪異的養魚場,但對我們來說,它其實是一個多功能的光伏發電站。”記者了解到,沙家浜的這個“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去年6月正式建成的,運營了整整一年,其發電量高達1000萬度,王科表示,如果按照一度電1.3元的收購價格來看,該魚塘每年靠發電的營業收入便可達1300萬元!
他還告訴記者,這里可是蘇南地區首個大型農業種植、養殖與光伏互補的光伏并網示范電站,整個項目總投資1.2億元,項目的總安裝容量約9.8兆瓦,共采用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約41700塊,覆蓋魚塘250畝,“在這里,養殖與發電的畝均經濟收益比例算下來是1:10,也就是說如果魚塘在水產上每畝產出是1塊錢的話,發電上就相對每畝產出10塊錢。”
此外,這種太陽能光伏發電與火力發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約3000多噸,減排co2約8000噸,so2約60噸,nox約20噸,實現了生態養殖和節能環保的有機結合。
來源:姑蘇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