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7月17日,喜看2600多畝早稻機收大體完成,湖南省望城縣的“85后”種糧大戶袁虎比自己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還要喜悅,在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攻關下,今年早稻平均畝產增收三四十公斤。在經歷了春澇、病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像袁虎一樣的種糧大戶緣何實現糧食再增產?這成了日前參加農業部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增產模式攻關會的重點探討主題,來自南方八省的農業廳相關負責人、水稻專家一致認為:糧食要增產,要從農業科技上找出路。
八省(區)試點:成熟技術推廣要打“組合拳”
今年糧食要實現“十連增”的目標,但糧食增產難度加大。因此,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強大。糧食專家直言:“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2011年增長到53.5%,2012年提高到54.5%。盡管只增長了1個百分點,但正是這1個百分點讓糧食九連增從夢想成為了實現。”
然而,農業科技的創新談何容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坦陳:農業科技存在的三個不足之一是成果的創新供給還不足,像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稻這樣的主打成果還很少。即使是雜交稻,袁隆平認為,高產水稻需要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的“四良”配套,其中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良態是好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四者缺一不可。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