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全國第一海水養殖大省,全省海水養殖產量400多萬噸,約占全國海水養殖產量的1/4,其中80%以上是貝類,貝類養殖產業規模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牡蠣作為貝類的“模式種”,以其分布廣、經濟和生態價值高,一直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牡蠣俗稱海蠣子,是世界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除了可食用外,牡蠣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對內灣和近海水域藻華的調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基因組學發展迅速,影響越來越大,幾乎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方面。山東海洋科技人員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基因的開發和應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范研究員長期研究海產動物遺傳與育種研究,特別關注牡蠣等海洋貝類性狀的遺傳基礎和改良方法研究。2008年5月,張國范研究員和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郭希明博士聯合組成了一支國際牡蠣基因組研究團隊,正式發起國際牡蠣基因組計劃,拉開了我國水產養殖動物首個基因組研究計劃的序幕。
研究人員針對牡蠣基因組的高雜合度問題,開發了短序列片段拼接新算法,開辟了分級組裝新手段,為高雜合度物種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技術。2010年7月,繪制完成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志著基于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2012年9月19日,研究組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基于多組學方法揭示的牡蠣對潮間帶逆境適應分子機制及貝殼形成復雜性的研究成果。這是我國水產養殖研究成果首次以長篇論文形式登上該刊物。
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制完成,使科研人員可在分子水平對生物的目標性狀進行預先設計,有效解決了常規育種方式中周期長和準確性低的問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隨著牡蠣基因組數據的深入挖掘,有可能改變牡蠣生活習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所利用提供更廣闊的技術思路。
來源:山東省科技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