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的江蘇省興化市,有一片120畝的稻田與眾不同:稻田上空籠罩著綠色的柵網,稻田四周有1米多高的pvc綠色柵板。這就是“稻蛙蚓共作”的生態水稻種植。
近日,記者走進這片稻田。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興化市陶莊農技站長許開泰,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他創建的這片“生態水稻綠蛙園”:“pvc綠色柵板,是擋攔外面的蛇、鼠進入及青蛙外逃;罩在稻田上空的網,是防止白鷺、灰鷺等鳥類對青蛙的侵害?!痹S開泰說,“稻蛙蚓共作”的原理是,運用牛糞養蚯蚓、蚯蚓排泄物肥田,同時蚯蚓可作為青蛙的補充餌料。另外,青蛙吃食稻田里的蟲子。由此生產出生態蛙稻米。
1畝田放養1000只青蛙一只蛙一天可吃百頭蟲
稻田里有兩方隔著的田塊。記者發現,兩方田塊的蛙種不同,一個是個頭瘦小的中國青蛙即本地青蛙,一個是個頭大而壯的美國青蛙?!皟煞N蛙捕蟲能力可不一樣,本地蛙一天可捕七八十頭,美國蛙可捕上百頭。兩種蛙不能相融,美國蛙會吃本地蛙?!痹S開泰說,根據蛙類捕蟲理論,一只中國蛙可捕食1平方米稻田的蟲卵,美國蛙則可捕食1.5平方米稻田的蟲卵。現在按一畝田投放本地蛙1000只、美國蛙600只的標準進行試驗,看看到底一畝田投放多少為宜。
趟在青青秧田里,追逐了好一會兒,許開泰才用網具逮住了一只美國青蛙。“6月初買回來的,每只一元錢,當時只有20克左右,現在二三兩重了。瞧它長得這么肥,再看看秧苗,一點蟲害也沒有。”
生產生態稻米,是許開泰由來已久的念頭。2012年,許開泰從媒體上得知上海、鎮江有“稻蛙共作”模式,于是便去參觀學習,并逐步開始探索。據許開泰介紹,青蛙是捕蟲能手,一只青蛙一天能捕食上百只各類害蟲。在農藥未被廣泛使用時,青蛙就是水稻除蟲的最主要方式。而因為農藥的廣泛使用,現在水稻田中已很少見到青蛙,這就需要施用更多的農藥,形成“惡性循環”。進行“稻蛙共作”算是一種“古為今用”,同時還有利于農業生態的修復,可謂一舉多得。
青蛙除了捕食稻田害蟲,還要喂蚯蚓。綠蛙園還開辟了一畝地的蚯蚓養殖場,利用當地的牛糞資源養殖蚯蚓,蚯蚓糞肥田。
產出的稻米更金貴種糧也能種出好效益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