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總體沒有脫離供需基本面
2013年以來,國內早稻市場總體維持穩定,略有波動。早稻全國收購均價由1月份的1.29元/斤下跌至7月份的1.24元/斤,下跌約4%。其中,5~7月間,由于收儲企業倒庫容輪出早稻,價格連續出現了環比下跌。7月底,部分地區新季早稻上市,由于成本推動和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提振,部分地區早稻收購價在低開之后出現了一定的上漲。
早秈米市場穩中略跌。早秈米批發價由1.91元/斤跌至1.88元/斤,下跌約1.6%。尤其是受“鎘超標大米事件”影響,自5月份以來,早秈米價格連續環比下跌。
最低收購價政策為市場提供了支撐
一是,最低收購價格公布之后,對市場產生了信號作用;二是,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期間,對市場的托市作用。
今年春耕之前,國家就及早公布并提高了早稻最低收購價。尤其是針對早秈稻供給短缺的情況,國家將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提高了17.6%。這給市場傳遞了積極的信號。
進入5月之后,早秈稻價格連續下跌,至7月中旬,部分主產區市場價格已經低于最低收購價0.05~0.10元/斤。為此,江西、湖北、湖南以及安徽等省相繼啟動了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受執行預案托市支撐,早秈稻價格出現了恢復性上漲。可以預計,在托市作用支撐下,早秈稻價格將維持穩定運行。
中長期將繼續保持穩中有漲格局
首先,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為市場穩定提供了物質基礎。2004~2012年,我國稻谷連續9年增產。其中,早秈稻連續3年豐收。稻谷等糧食生產技術裝備條件、良種良法推廣應用以及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生產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
其次,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為稻谷價格穩定提供了制度保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規模不斷擴大,制度不斷完善。國家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力度不斷加強。國家于2012年開始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項目,在南方早稻產區主要實施集中育秧專項補貼,促進了早稻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