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是新棉上市的時間,棉商曹先生又將開始忙碌。這兩年來,他從棉農手中收來的棉花,加工成皮棉后直接進入國家收儲庫。目前,國內棉花現貨市場價在19200元/噸~19400元/噸之間波動,而國家20400元/噸的收儲價比這高出大約1000元/噸,他相對輕松地賺了一筆。不過,曹先生最近收到風聲,這樣安穩舒適的日子明年或發生變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采訪時表示,棉花收儲政策調整確實在推進中,將選擇產棉重地新疆為試點。不過,他沒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紡織業資深專家汪前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道,棉花敞開式收儲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內的棉價,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目前國家臨時收儲棉已累計近1000萬噸,儲備棉庫存及財政壓力巨大,而且由于收儲價支撐,國內棉價依然比國外高出3000~4000元/噸,不利于下游紡織服裝企業發展。預計棉花敞開式收儲政策將于明年做出調整,業界建議實施棉農直接補貼模式。
內外棉價差高,紡企叫苦
自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啟動之后,國產棉花終于告別價格“過山車”而趨向平穩。不過,上游利潤受到保障,下游棉紡企業卻因此被沖擊到。
近兩年來,因市場需求疲軟,國際棉價大幅跳水,去年國內棉價甚至比國際棉價高5000~6000元/噸。盡管目前國內外棉價的差價縮小到3000~4000元/噸,但對于國內紡織服裝企業來說,與國外同行相比,一開始就輸在原材料采購價上,自身競爭力難以提升,加上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市場疲軟等因素疊加,要求調整棉花收儲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
杭州市輕工工藝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棉織品部經理林巖告訴記者,該公司一些工廠的生產線在8、9月份將空閑起來,而往年7~9月份恰好是加工生產的高峰期,一方面是今年國際市場不大好,另一方面是客戶將部分訂單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我們的客戶基本在東南亞都有采購,雖然東南亞交貨期以及質量不如我們,但其棉花原料比我們便宜,勞工成本又便宜,因此,客戶往我們這邊下的訂單有所減少。今年來,我們部門出口額下滑4.7%,利潤也有所下降。”林巖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