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糧食政策的討論日趨激烈,而其中的混亂邏輯正在日益展露出來。反對取消耕地紅線的人,所考慮的主要是糧食安全問題。例如,日前針對“金融四十人論壇”所提出的關于放棄土地紅線的建議,一位社科院的農業政策專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話:“中國的糧食總產量接近5.9億噸,全球的交易額是3億噸,如果中國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恐怕全球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而如果全球出現糧食危機,各國首先要保障的必然是本國的糧食安全,限制出口。”(張曉山:《放棄土地紅線嗎?》,載于《時代周報》2013年7月18日;以下簡稱“張文”)這位作者可能說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話。那么好吧,本期就來重點談談糧食安全問題。
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毫無疑問。“安全”意味著糧食供應在數量上要充足,在時間上要連續和穩定。我國目前的做法是:從各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追求糧食產量,盡可能保證糧食自給自足;而18億畝土地紅線的含義是,這是確保基本口糧的底線,退到這一步,再也不能后退了。筆者認為,撇開其他方面不談,單就確保糧食安全而言,這樣的政策恰恰是十分不利的。
上述政策意味著,除非迫不得已,我們不到國際市場上去采購糧食。然而,要問的是,如果老是這樣目光向內,假如真有這么一天,國內發生了自然災害,以致我們不得不大規模進口糧食的時候,國際市場上有那么多的糧食嗎?張文也談到了這一點。然而,就在這個地方,邏輯錯誤發生了:既然國際市場規模小,那么就要轉向國內。這是許多人的想法。可是,有沒有考慮過,既然如此,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是否應當設法主動地擴張國際市場的規模呢?我們通過有意識地、連續地、有計劃地采購,來引導全球種植者開墾閑置(實際上大量存在的)土地,逐年地擴大糧食生產,從而預先為我國糧食消費的增長或者其他不測事件作出準備,預留空間;這樣一來,我國的糧食供應是不是就會變得更安全呢?
來源:證券時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