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海關公布的大宗商品進出口數據顯示,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大米齊頭并進邁入了“凈進口”時代,并失守自給率95%的政策紅線。針對這一現象,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我國糧食安全受到了威脅,甚至會動搖我國國民經濟的根基。事實上,我國主糧的“凈進口”數量其實非常有限,這一現象也并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糧荒”。然而,這一現象背后所引發的問題確實引人深思,無論政策如果調整,都需慎重權衡各方面的利害得失。
6月,大宗商品的海關進出口數據引發了市場關注,尤其是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大米齊頭并進邁入了“凈進口”時代,并失守自給率95%的政策紅線。針對這一現象,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我國糧食安全受到了威脅,甚至會動搖我國國民經濟的根基。但是,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中國的主糧真的已經不能自給自足了么?
主糧進口處于合理范圍
根據《農產品(000061,股吧)進口關稅配額管理辦法》,我國2013年主糧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根據最新發布的6月海關進出口數據,今年1月~6月,我國進口小麥數量為136萬噸,同比減少26.6%;進口玉米約152.2萬噸,同比減少36.7%;進口大米131.7萬噸,同比上漲11.8%。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上半年三大主糧“凈進口”數量最多占到了關稅配額的1/5,基本上處于合理的范圍之內。而“糧食危機”這一概念并非2013年的新鮮事,早在去年同期甚至前些年,就有針對同樣話題的討論。那么去年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糧食凈進口數量相較于全年國產糧食總量,到底占據了多大比重?有數據指出,我國三大主糧2012年全年凈進口數量占國產數量的比重均低于3%。這表明進口糧食起到的作用仍是“調劑余缺”,而并非產生了大規模的糧荒。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