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臨高調樓鎮漁港,漁家女趕在休漁期結束前連夜織魚網。
7月27日,在臨高調樓村老戲臺前,漁民們請來劇團為開漁演出。
7月28日,幾個小伙抬著一頭大肥豬,準備殺豬祈福。
7月28日5點多,漁民黃家輕一家就早早起來“請菩薩”上漁船。海上天氣變化莫測,出海捕魚除了需要豐富的經驗外,運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當地漁民出海前都要祭神明保平安。
在黃家輕的漁船上,漁民用機械齒輪拉網。用機械齒輪代替人力拉網,更加安全高效。
7月28日,黃家輕漁船上的孩子們趴在二層甲板的船舷上向外望。
又到一年南海開漁時。8月1日,南海伏季休漁期結束。當天12時,700余艘漁船從臨高后水灣碼頭揚帆,開赴南海,開始又一年的趕海生活。
祈福出海開漁
借助現代科技,漁家人與大自然搏斗的勝算日益增大,捕魚手段也更加先進科學,但是出海捕魚前,漁家人依然在某種敬畏中,延續著千百年來的祭祀傳統。
7月27日,農歷六月十九,臨高調樓鎮調樓漁村一改往日的靜謐,當地漁民非常喜愛的臨高劇即將在村里的老戲臺上演。晚上7點多,老戲臺上,演員們正在緊張有序地上妝、布景、調音,而戲臺下、樹杈上、閣樓里早早就擠滿了密密麻麻的漁民。八仙過海、欽點狀元、翁式鬧公堂等瓊劇,在喧天鑼鼓聲中上演。當晚,這個地處北部灣畔,村民以出海打漁為生的村莊,通過“請觀世音看戲”的方式,祈求觀音保佑全村出海平安、滿載而歸。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漁民來說,大海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保障。而千百年來,漁民們出海打拼,需要面對海上變化莫測的天氣,捕魚除了需要豐富的經驗外,運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對大自然的敬畏,從當地諸多觀音廟、媽祖廟、明王廟等可見一斑。僅僅在調樓村就至少有12座媽祖廟、觀音廟等。
漁家人祈愿的傳統,除了全村集體的瓊劇演出,出海的漁家人還要舉行各家的祭祀儀式。
來源:海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