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用山間草料喂養草魚
村民撈上的這條魚才養一年多,已有近10斤重
從博白縣城出發約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安鎮平和村文頭垌屯,村子坐落在一個叫禾花頭的大山腳下,聽村民說在博白地圖上能找到禾花頭。此山海拔800多米,在山腳下仰望禾花頭,山上灌木蔥綠,山頂云霧繚繞,頗有人間仙境的感覺。走進文頭垌屯,但見一條山溪穿村而過,溪水經過一道道攔水壩“嘩、嘩、嘩”地流淌著,清澈透底,長流不息。村里家家戶戶都在山溪邊挖有面積大小不等的小魚窩,一個挨著一個。村里的村民說,他們把清澈的山泉水引入魚窩養殖大草魚,并不是為了出售賺錢,而是作為村民自家的“菜魚”食用。這一個個小塘窩,實際上就是村民自家的小“菜園”,只不過里面“種養”的是魚,而不是菜。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傳統,被村民戲稱為“家有塘窩一口,油鹽醬醋不愁。”
筑“金窩”養大魚自給自足
文頭垌屯的小塘窩面積一般都在二三十平方米左右,水深約80公分,池水清澈見底。村里的河邊、田邊、坡地到處是青青的牧草,是草魚最喜歡的主食。村民們外出干活時,都會順手摘一把地里種的木薯葉、甘蔗葉或野草給魚兒當飼料。
家有菜魚,心中不慌。一直以來,文頭垌屯村民養出的魚主要不是為了出售賺錢,而是作為家里的家常菜,在逢年過節、招待客人或辦大事時派上用場。村民彭承旺說,他早年在木器廠打工時一只手不幸致殘,不久妻子也因病走了,他帶著三個兒子生活,家里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靠這兩個小塘窩養些“菜魚”撐過來的。他笑言:“有了小塘窩,全家就不會餓肚子。”
“別看池水很清,這里重達10多斤一條的魚可不少,一個塘窩能放幾百條魚,這窩魚已經養了兩年了。”老彭指著自家的兩個小塘窩說。
當日中午,記者在熱情好客的彭承旺家里品嘗到了最地道的“綠色生態魚”。這種僅供村民自家享用的“菜魚”果然肉質嫩滑,毫無泥腥味且口感甜脆彈牙,讓人回味無窮。
來源:玉林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