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島位于中國第一大群島舟山群島的北部,長江口與杭州灣的匯合處,是中國東海的漁場中心,號稱“東海魚庫”,海域盛產黃魚、帶魚、墨魚、黃龍蝦米等。
隨著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這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必然之路。而近年來出現的“碳匯漁業”更是成為了我國低碳經濟的新亮點。所謂碳匯漁業,是指直接或間接吸收并儲存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進而減緩水體酸化和氣候變暖的漁業生產活動。簡單地說,不投餌的漁業活動都可以稱作碳匯漁業。對于碳匯漁業,國家環保部門曾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碳或綠色碳的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細菌、海藻、鹽沼植物和紅樹林)完成的,海洋擁有強大的捕獲碳功能。單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海洋是當之無愧的固碳冠軍。
而在舟山,人們也燃起了發展碳匯漁業的熱情,在舟山建立碳匯漁業實驗區的想法在舟山海洋漁業人心中醞釀已久。在傳統水產養殖的概念中,注入碳匯漁業試驗田的新內涵,乃至探索舟山“碳交易”市場,無疑讓人們擁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舟山已經開辟了牧耕海魚的新模式,其中東極碳匯漁業實驗區成為了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偉稱:海水養殖業既保障食物安全,又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同時發展生態系統水平的海水養殖將成為現代漁業發展的突破點。“海洋碳匯漁業是指包括藻類和貝類等養殖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和大量濾食浮游植物從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過程和生產活動,還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貝類、藻類為食物的魚類、頭足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等生物資源種類通過食物鏈和生產活動所使用的碳。簡言之,碳匯漁業對碳元素的吸收作用意義重大。
來源:舟山新區政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