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南海伏季休漁結束,漁民們紛紛鳴響汽笛“鼓帆出海”。但有關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南海漁業資源就呈現萎縮跡象,并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北部灣漁場和西沙海域漁場等。
當“靠海吃海”的漁民生計遭遇現實的挑戰,他們要怎么做?日前,筆者跟隨暨南大學南海深度采訪團走進三沙市永興島漁民村,觀察當地漁民的現實生活,也了解他們對現代漁業發展的真實想法。
選擇永興島是因為安全
三沙市民的生活是什么樣?在永興島,采訪團一行來到島民聚居地之一——永興村一探究竟。
永興村又叫漁民村,因為村民大都是來自海南文昌、瓊海、萬寧等地的漁民。三沙設市以后,該村正式更名為永興居委會,村民們也跟著“升級”為“市民”。
但這些新市民依舊過著和從前相似的日子——靠一張網捕魚走天下。
走進永興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排簡陋的小木屋和吊床。一些村民正在家門口清理“閉關”許久的捕魚用具。原來,南海伏季休漁已進入倒計時階段(5月中旬-8月1日)。隨著8月1日“2013兩岸媽祖佑南疆”祈福活動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開幕,為期兩個半月的休漁期正式結束。
在潭門鎮的中心漁港,幾百艘漁船汽笛齊鳴、依次開動馬達,帶著漁民的希望,駛向浩瀚富饒的南海。而永興漁港里的船只也蓄勢待發。
符少強來永興島10年有余,島上很多漁民稱他“老大”。他的家鄉就在潭門鎮。
說起潭門,符少強臉上立刻浮現一絲驕傲的神色。潭門鎮位于海南島東部沿海,潭門港是海南島通往南沙群島最近的港口之一,能停泊1000艘漁船,同時也是西、南、中、東沙群島作業漁場后勤的給養基地和深遠海魚貨的集散銷售基地。有歷史記載,早在唐宋年間,就有潭門百姓到西沙群島上過著漁、獵生活。現在,全國奔赴西沙、南沙、中沙等海域作業的漁民中,超過八成來自潭門。永興島上來自潭門鎮的漁民也占了大多數。
為何是永興島——很簡單,因為很安全。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