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進入沾化縣大高鎮馬家坊村冬棗生態示范園,棗花飄香,公路兩邊嫁接的“沾冬2號”新芽簇擁,新架設的冬棗大棚初具規模……該村種棗大戶李義忠樂呵呵地說:“今年,省國資委派駐的‘第一書記’讓俺們村的冬棗大變樣了,俺的一部分棗樹嫁接了二代冬棗,一部分改建成了冬棗大棚,光大棚里的棗就掙得比去年多,明年二代冬棗開始結果,收入更高吶!” 新技術孵化高品質 “俺這么多年給棗樹開甲,沒想到換一種法子效果更好”,穆家村村民穆濱生感慨道:“根據專家的說法管理棗樹,就是不一樣!” 今年以來,大高鎮本著“向技術要品質”原則,從冬棗剪枝、抹芽、開甲到施肥、采摘,聘請冬棗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棗農開課240余次,同時,引進新技術,積極調整冬棗產業結構,投資330萬元新建11處總面積1100畝的“沾冬2號”精品示范園,投資150余萬元新建5處總面積200畝的大棚冬棗示范園,限產提質,打造精品,形成“新技術—高品質—多增收—更新技術”良性循環,不斷促進冬棗產業結構的優化,初步估計,應用新技術的高品質冬棗每畝可增收3000-6000元。 多渠道搭建高平臺 “冬棗每畝比往年多賣5000元,30畝增收15萬元!”這樣的事情如今發生在該鎮大樓村冬棗種植戶宋民忠身上,“省國資委‘第一書記’給我們與銀座超市‘牽線搭橋’,簽下了訂單,今年的冬棗再也不愁賣了。”宋民忠道出其中原由,他還說:“冬棗要想賣出好價錢,關鍵在于平臺與銷售渠道。” 近年來,大高鎮通過新建冬棗商貿市場、積極進行農企對接、成立冬棗專業合作社等各種渠道,搭建起高規格冬棗產銷平臺,增加抗市場風險力,提高效益,為冬棗銷售“保駕護航”。目前,該鎮共有大型冬棗商貿市場5處,固定農企對接冬棗示范園16處,冬棗專業合作社12家。 強管理力促高效益 圍繞“精管理出好效益”這一思路,大高鎮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打造冬棗品牌為目標,統一管理,創新模式,由“單打獨斗”式的冬棗種植模式,發展到“向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看齊”的產銷一體化管理經營模式,實施依托冬棗專業合作社進行的“統一噴藥、統一施肥、統一采摘、統一銷售”的“四統一”管理方式,極大提高了冬棗的收益。“今年,俺村又會有10多戶棗農邁進收入十萬元的致富門!”馬家坊村村委會主任朱振民說。 今年,在對冬棗“品牌營銷、銷售時段、標準定級”等方面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上,大高鎮與山東商業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開展了“名品進名店”系列活動,冬棗價格可比往年翻二到三倍。截至目前,新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模式已惠及大高鎮12個村,下步將逐步在全鎮范圍內推廣。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