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東的對蝦養殖狀況可用慘烈形容,大部分傳統主產區,養成率不足三成,甚至一些地區出現了全軍覆滅的景象。肇始于2010年的罕見蝦病,不但挫敗養殖戶信心,更令人擔憂的是,對對蝦產業鏈造成毀滅性打擊。
《農財寶典》記者從陽江、茂名等地了解到,由于養殖狀況惡劣,當地養殖戶、經銷商大量拖欠飼料款,已成常態。而業內人士更估計,廣東到目前為止,蝦料銷量同比減少40%。如果將這一狀況放在銀根收緊、宏觀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更足以看出危機所在,料想眾多產品結構單一的中小企業面臨出局的危險。
除去生產資料流通渠道的資金鏈斷裂,塘租價格回落,養殖戶轉養甚至退出的情況,比比皆是。目前,水產品價格整體狀況不佳,對蝦業界更是哀鴻遍野。比現狀更令人可怕的是,從學術界到產業界,對蝦病幾乎束手無策,令一線養殖戶看不到希望。
對蝦產業與糧食、生豬產業相比,受國家政策扶持和影響較小,可謂完全市場化和自由競爭的行業,但同時,這一行業的野蠻成長,也成為投機者的樂園。縱觀南美白對蝦在中國由盛及衰、由南到北的發展,也正是一部產業界向自然過度掠奪的歷史:高密度養殖破壞水質,肆意排放養殖污水,抽取海水,蠶食紅樹林。投入品企業只顧爭奪市場份額,互相爭奪、惡性競爭。
在對蝦養殖業不斷制造百萬富翁、一夜暴富的神話同時,這個飛速行駛的列車,卻暗藏傾覆的危機:親蝦完全依靠進口,蝦病研究遠遠落后于生產實踐,技術服務水平完全無法滿足生產需要。蝦苗供給超出生產能力,質量參差不齊。藥品市場混亂不堪,產品魚龍混雜……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