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奶粉出事了?!多美滋有420噸問題乳粉出售?!雅培兩個批次的奶粉也被撂倒?!8月的第一個周末,所有消費者被洋乳企的質量丑聞炸得頭昏腦漲。震動過后,很多消費者免不了追問:還有什么是我可以給寶寶吃的?然而,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首先需要的,是我們能夠看清同類事件背后的真相和邏輯。
食品安全是關乎民生的大事,一則是因為民以食為天,這是千家萬戶的吃飯問題;二則我國食品安全確實出過問題,讓消費者吃過大虧,所以大家對食品安全格外敏感。又重視又敏感的結果就是:吃過虧的人們逐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要求食品百分百“絕對安全”,一有風吹草動,就群情激憤,失去了理性思考和了解真實情況的空間。
此前的多例網絡“發酵”事件就讓不少食品領域的產品“躺著也中槍”。比如2012年在我國發生的12個食品安全熱點話題,經過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不同行業的知名專家科學評估,發現其中10個事件根本就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而是誤讀標準或媒體的炒作。雖然事后證實為誤報,但事發當時卻并無這樣的冷靜思考,只有一片喊打之聲。
但很多真正應該“喊打”的事件反而并未引起我國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就在今年1月,瑞典、英國和法國、德國等歐洲多國的牛肉制品中發現了馬肉,原因是不法生產者“掛牛頭賣馬肉”;更早的時候,比利時還曾爆出過飼料公司把被二惡英污染的飼料出售給上千家歐洲農場和家禽飼養公司的惡性事件。這起事件造成了歐盟生鮮肉類和肉類深加工產品重大污染。這些事件讓很多對“洋食品”充滿期待的人們一片啞然。
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理性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用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的話說: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風險,這不符合科學,也不現實。消費者要有“可接受的風險”這個概念,通過一定的自我保護措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