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數據的面紗至今未能揭開,但是“毒大米”、“毒蔬菜”、“毒水果”等事件的曝光,進一步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土壤污染情況的關注。
昨日(8月8日),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去年下半年以來,安徽、重慶、湖北、內蒙古等地區都在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普查工作。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披露的珠江三角洲土壤重金屬污染情況顯示,三級和劣三級土壤已占到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面積的22.8%,主要超標元素為鎘、汞、砷、氟。直接關系“餐桌子”安全的土壤污染問題,其嚴重程度令人擔憂。
廣東省國土資源部透露,此次調查由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開展,始于2006年1月6日,2012年6月完成,歷時6年多。未來其將會同有關單位推進廣東省農地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并展開對市、縣級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項目。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各地實際上都已經在陸續開展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普查工作。
實際上,此次農業用地土壤污染大普查工作是由農業部發起。2012年初,農業部、財政部印發了《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財政部撥款8.27億,由農業部在未來5年的時間內對全國農產品產地的土壤污染狀況進行調查。
然而,國土資源部與原國家環保總局早在2006年就曾做過全國土壤污染調查,且調查工作早已完成。雖然,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至今未能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那么,農業部為什么還要繼續開展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普查呢?
上述知情人士稱,環保部獲得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結果,對于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也有數據,但是比較“粗”,各方面專家對于這個調查、取樣的方法有爭議,所以,農業部要對其進行更加廣泛的普查。
農業部開展更為廣泛的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對于真實了解農業土壤污染問題肯定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普查的最終結果會不會向社會公開呢?
有業內專家擔心,如果調查的結果比較嚴重,考慮到可能給農產品市場帶來的影響較大,其普查結果將不會對外公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