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丁蕾 通訊員 大慶
污水處理廠,這在城市和不少工廠都很常見,但你聽說過水產養殖場也建有“污水處理廠”嗎?日前,記者在“全國有機食品基地示范區”—寶應有機農業開發區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就看到,這里建有一個純天然“污水處理廠”:“廠房”是一個占地1500畝的人工湖,“除污工人”則是一株株依水而生的蘆葦、蒲草、荷藕,它們“吃”進去的是水體雜質和微生物,“吐”出來的卻是潔凈的水。該開發區工作人員笑稱:“這口湖就像一只龐大"排毒器",群眾土辦法真管用!”
建造這座“天然污水處理廠”的,是當地一家名叫“水仙實業”的農業龍頭企業,主要從事養殖加工中華絨螯蟹、中華鱉等淡水產品。公司董事長華伯仙說:“水產品糞便排放后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于是我們想出了這個辦法,不定期對水體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水質下降,立即通過泵機將養殖場里的水抽到人工湖里。不消10天,經過水生植物凈化,水體就能重新恢復潔凈?!?/p>
自創“發明”不斷修復生態,在寶應有機農業開發區已成為企業的自覺。華伯仙感嘆道,生態保護是農業企業的生命線,生態破壞了,“有機食品基地”牌子就砸了,不僅良心上過不去,今后企業也會沒有生路。
企業自覺保護生態,離不開寶應的發展理念和政策引導。寶應有機農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潘久發說:“寶應拿什么塑造自己的新優勢?就是要立足現實,彰顯特色。寶應是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大縣,有機農業開發區開發什么、不開發什么,一直有一個鮮明導向—只引進清一色農業項目,堅決不引進一家有污染的工業企業?!?/p>
記者了解到,近8年來,寶應有機農業開發區先后引進了16家“農”字項目,總投資達到3.5億元,總面積達3.5萬畝。據潘久發透露,在“示范區”批復之前,嚴禁當地農民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獲批“示范區”后,加大對運西區域的環境保護,對人為破壞土壤,給水土、大氣造成毒害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懲罰。目前,該開發區已有超過5000畝土地獲得了國家“有機認證”。
生態保護打開了寶應有機食品“黃金市場”。揚州湖西島有機農場生產的有機大米、有機糙米等打進了北、上、廣等大中城市的各大超市,去年銷售突破6000萬元。正是看中有機食品的廣闊市場前景,該公司今年又加投億元,用于建設有利于有機水稻儲存的恒溫恒濕冷庫、引進世界領先的佐竹大米加工設備,有機種植規模面積將達8000畝。
來源:揚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