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福建、臺灣沖泡烏龍茶時,習慣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還有人把“洗茶”列為茶藝規范,洗茶習慣甚至有擴散到綠茶、紅茶、黑茶沖泡程式之中。
早在1200多年前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已隱約地指出了近乎“洗茶”的弊端。現摘引《茶經·六之飲》的原文和譯文(譯文見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農業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原文]
飲有牛角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激發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于戲!
[譯文]
飲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餅茶,分別用斫開、煎熬、烤炙、搗碎的方法加以處理后放入瓶罐里。用沸滾的水沖泡,這是浸泡的茶;或加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得沸透,或揚起湯來使湯柔滑,或在煮的時候把沫去掉,這就無異使茶湯變得如同溝渠里的廢水一樣了,可是這樣的習俗流傳不已,多可惜啊!
陸羽在這里已指出這種近乎“洗茶”做法損耗掉茶湯中的有效成分,多可惜啊。
據考證,“洗茶”一詞始于北宋,沿襲于泡茶飲用程式,至今約近700年,若從上述陸羽《茶經》指出,近乎“洗茶”的積習算起,至今約1200多年。我對此存疑多年,作了近十年的專注性調查研究。以理性和實證對待這個問題,不“人云亦云”,也不主觀臆斷,認為“洗茶”一詞,既不科學,又因其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貶低了中國茶的聲譽,尤其是日本繼歐盟對輸入中國茶以農藥殘留問題為主的清潔衛生問題而設置的“貿易技術壁壘”找到所需的借口,也使中國茶(不僅是烏龍茶)輸往日本呈逐年下降趨勢。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