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魚是人們在小型人工水體(一般在100畝以內)中,采取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技術措施,保證魚類在適宜的條件下生長發育,獲得優質魚產品的生產過程。池塘養魚包括魚苗繁殖、魚種培育和商品魚養殖三個主要環節。
我國具有悠久的水產養殖歷史,有關養魚的記載,最早見于殷商時代(約4000年前)。公元前460年的《范蠡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新中國的池塘養魚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49~1964年為恢復發展期,突破了“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總結應用了“八字精養法”;1965~1978年為不穩定徘徊期,忽視科學技術,池塘養魚徘徊不前;1979年以來為快速發展期,池塘承包改革,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使我國水產品總量在1989年躍居世界首位。
池塘養魚是我國淡水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量要占淡水養殖總產的70%以上。我國池塘養魚技術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八個字上,通過多個優良品種混養搭配、投喂合適的餌料、水質生態凈化等技術措施,保持養殖水體的生態平衡,提高水域空間、生物能、太陽能的利用率和飼料的轉化率,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不斷充實和完善這八字方針及配套技術,是推動我國池塘養魚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不斷加強,海洋、湖泊、水庫養殖將受到限制,池塘養魚比重進一步提升,在現有養殖池塘面積不可能大幅提升的基礎上,提高養殖池塘單產、增加優良養殖品種、提升養殖產品品質將是以后發展趨勢,池塘養殖將向著高密度、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高生物負載量和高投入量的池塘養殖模式下,池塘養殖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如富營養化加劇,池塘中有害物質超標,品種衰退、生長緩慢、產量下降,魚病頻發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池塘出發,構建良好的池塘生態系統,引進開發高效的養殖技術和品種,促進池塘養殖持續健康發展。
1 池塘標準化改造
來源:當代水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