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菜籽市場將粕強油弱特性發揮地淋漓盡致,給做空油粕比的投資者以豐厚回報。
盡管菜粕面臨進口放開、需求轉淡的預期,菜油存在絕對價格低、期現價差大的問題,但油粕比下跌趨勢不會完結。
政策滯后市場出力不討好
.眾所周知,為保護農民利益、穩定自給率,國家對包括菜籽在內的農產品(000061,股吧)進行收儲,菜籽托市價格已經從2009年的1.85元/斤提升到2013年的2.55元/斤。國家逐年提高托市價格以增加農民收入的出發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從現實情況看,國內菜籽由于政策支撐,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國內菜籽不斷受到進口菜籽和菜油的沖擊,導致國內臨儲庫存逐年提高,農民、加工商、國家都深受其害,臨儲政策邊際效益呈現出遞減現象。
菜籽價格逐年提高,農民卻不買賬
臨儲政策每年都在實施,但由于人工成本和機會成本上升,種植油菜不如種植小麥等其他農作物的收益明顯。目前,我國油菜種植大部分還是人工耕作,費時費工費力,而小麥種植可以完全機耕機種機收,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成本。產區調研中,一位農民大致算了一筆賬:種15畝油菜正常年景半年的總收入在4000—5000元,種植小麥正常年景收入在5000—6000元,而壯勞力外出務工的月收入一般在3000—4000元,那么半年的收入就是18000—24000元。顯然,除了外出打工,農民更傾向于種植相對省力的小麥,油菜一般種夠自家吃的即可。
盡管菜籽價格因為政策支持在逐年提高,但農民似乎并不買賬,因為從種植收益來說,油菜并不是最佳選擇。
國家飽受菜油庫存壓力
由于菜籽不易儲存,臨儲近幾年一直以菜油的形式進行儲備。截至2013年新菜籽上市,臨儲陳菜油庫存在350萬—380萬噸。2013年國家對新菜籽的臨儲計劃是500萬噸,按照35%出油率計算,今年的臨儲完成后,菜油庫存將增加至520萬—550萬噸。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