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上一周,一份由國家發改委上報的重點針對糧食托市收儲改革的方案未能獲得國務院最終審核。
在國務院反饋結果之前,7月底業內一直盛傳的說法是,從今年秋糧政策收購開始,國家將對進口依賴程度較高的大豆、油菜籽實施差價補貼措施,如果試點取得成功,該項政策將逐步推廣至水稻以及具有類似特點的棉花、食糖等農產品;對于近年來市場頗為關注的玉米,官方將以東北玉米主產區作為試點,制定玉米穩定價格帶制度。
一位曾看過糧食收購改革方案的專家8月8日告訴經濟觀察報,在上報國務院之前,國家發改委曾在小范圍內征求中儲糧、中糧等方面的意見,當時下發文件的名稱為“關于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長效機制的研究”,其中明確提出,實施多年的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為重點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嚴重扭曲了國內糧食市場,現在已經到了亟待調整的重要關口,必須重構基于市場導向的種糧利益保護機制,盡快探索實行對糧食市場扭曲較小的差價補貼、穩定價格措施帶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
具體到怎么來理解差價補貼,前述知情專家較為通俗的解釋是,差價補貼是由政府每年預先確定糧食的目標價格,農民按市場價格隨行就市銷售。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按兩者之間的差價給予農民補貼,反之,政府將不啟動該政策。
中國目前實施的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政策屬于價格支持措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更進一步的解釋是,“差價補貼既有價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補貼的性質,是由價格支持向直接補貼轉型過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
至于如何制定穩定價格帶制度,前述知情專家表示,國家每年在合理設定糧食最低保證價格的同時,還要明確最高干預價格。設定最低價是為了確保種糧農民獲益,明確最高干預價是為了保證市場糧價平穩運行。
來源:經濟觀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