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被視為珍稀瀕危物種的鱘魚,如今能批量養殖,一畝水面80萬元利潤。養鱘工廠每天水體循環100次,基本零排放。農民地下室建魚池養鱘魚,一個人一年輕輕松松賺6萬元。在湖北天峽鱘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澤橋的帶領下,這些在湖北宜都市都成了現實。當地鱘魚年產已占全國總產的1/3、全球1/4。
然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歷經波折,實為不易。
過度養殖,清江變黑,網箱養鱘魚盛極而衰
鱘魚起源于兩億五千萬年以前,既是全球公認的珍稀瀕危物種,又是很具發展潛力的養殖新品種。
藍澤橋曾任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1999年“下海”創辦天峽鱘業有限公司,推廣網箱養鱘。
清江水質清澈,生態良好,藍澤橋帶領當地群眾很快走上了網箱養鱘致富路,民謠為證:“清水里能把黃金撈,鄉親們樂得哈哈笑。”
網箱養魚面積控制在水面千分之一標準之內,水質基本不受影響。“一年一尾魚賺幾元錢,鄉親們一窩蜂地往清江里建網箱,密度超過了標準的10倍,清江水原來捧起來可以喝,后來連菜都不敢洗。”宜都市高壩洲鎮青林寺村趙興壽老人回憶說。
2006年,災難降臨。清江流域大旱,水體交換減少,水溫升高,水質惡化,大量鱘魚死亡。痛定思痛,藍澤橋決定上岸養鱘。
工廠養鱘,妙解水質污染、鱘魚熱死等技術難題
工廠化養鱘,水在室內循環不向外排放,也能抵抗天災,理論上正好解決網箱養殖存在的問題。藍澤橋在清江岸邊建了一個試驗池。
養鱘污水里含有的氮磷鉀,讓水質變壞,也是病害根源。藍澤橋首先從試驗池里切出一部分水面做污水處理區,種植滴水觀音等根系發達的水生植物,投放無紡布袋,還養起了白鰱。氮磷鉀成了水生植物的營養源,微生物在布袋上安家落戶凈化水質,白鰱專吃鱘魚的食物殘渣碎屑。
藍澤橋解決了水體污染,另一個考驗又來了。
鱘魚是偏冷水性魚類,一旦水溫超過28攝氏度,就會熱應激死亡。湖北夏季很熱,自然水體能交換降溫,工廠化養魚水體封閉循環,大多數靠買設備降溫。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