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質調控技術
1、合理和節約用水,保障重點水面用水。
(1)科學調度漁業用水,協調解決各行業用水矛盾。對于兼有灌溉功能的池塘和小型水庫,要積極協調好漁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關系,制定科學的用水調度方案,必要時確定最低水位線,避免多重損失;有條件的地區,可采取“過塘水”,即先水過塘、再灌溉農田的辦法,科學調配、充分利用有效的水資源。
(2)搞好池塘、養魚稻田的滲漏檢查和維修工作,發現滲漏情況及時進行修閘堵漏,減少水的浪費。
(3)修復、添置提灌設施,確保必要供水順暢。
(4)要優先保證親魚和魚種池塘的用水。旱情嚴重的地方,應采取并塘或轉移的方法,保存親魚和魚種。并塘或轉移時,要注意操作方法,盡可能減輕對魚體的損傷。運輸時,盡量選擇在傍晚進行。
2、想方設法增加池塘蓄水量,保障養殖生產。
(1)有條件的地方還需要采取臨時性打小型機井提水,組織排灌機械,加注新水,緩解供水矛盾。
(2)加深池塘水位,以改善水質、降低水溫與水體載魚量。
(3)如不能加水,則協調養殖戶之間的關系,對即將干枯的池塘,將苗種集中轉移到水源較好的池塘暫養,待旱情解除后再放回原塘飼養。
(4)網箱養殖區將網箱移至較深水域。
3、充分利用有限水資源,加強水質調控。
(1)控制水位。高溫季節易出現水溫分層、水質惡化現象。故要將水位控制在1.2—1.5米,既有合適的水溫,又可穩定水質。
(2)干旱時期,旱災未解除前,減少投喂量,及時清除殘餌、雜物,保持養殖水體環境良好,減少施肥量,保持良好的水質。
來源:岳西縣農委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