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切實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海洋漁業資源,提高海洋與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舟山市自1982年開始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經過30余年的不懈堅持取得了喜人成效,舟山市海域的漁業資源衰退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目前,舟山市日本對蝦、海蜇、梭子蟹等捕撈產量呈現逐步增加趨勢,多年未見的曼氏無針烏賊有了零星漁獲量,已幾無魚汛的大黃魚時有少量捕獲,漁業增殖放流使得我市沿岸島礁海域漁業資源,特別是鯛科類等戀礁性魚類數量狀況保持在較好水平,有力支撐了舟山市海釣業和休閑漁家樂的迅速發展,有效促進了舟山市海域生物資源的增殖,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舟山市從1982年開始組織放流對蝦苗種,于1993年達到高峰,當年在舟山市多處海域投放大規格中國對蝦苗11000萬尾。1999年舟山市首次組織了大黃魚增殖放流,在過去大黃魚盛產地黃大洋投放5~6cm大黃魚苗種6萬尾,翌年繼續在該海域投放同規格大黃魚苗種32萬尾,以及50g左右大黃魚苗種2000尾。2004年農業部、省海洋與漁業局相繼設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專項資金,特別是2007年舟山市率先在全省建立海洋工程生態補償機制后,我市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規模進一步擴大,放流品種更加豐富、放流區域不斷拓展,各項制度更加健全、操作更加規范。目前,全市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專項資金投入在1000萬元/年以上(不包括農業部海洋牧場項目的資源增殖放流投入),增殖放流品種達到10多個,以大黃魚、鯛科、三疣梭子蟹、海蜇、對蝦、曼氏無針烏賊等本地傳統經濟品種為主,年放流苗種數億尾(粒、頭)。此外,近年起,舟山市還在中街山列島、馬鞍列島等海域實施海藻栽培,開展碳匯漁業試驗,探索實現養殖生產和生態修復的雙贏之策。
來源: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