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缺乏,這個中國乳業持續了十幾年的痛,為什么至今依然未得到改善和解決?根源到底在哪里?
近日,記者走訪和調查了一些牧場后發現,在中國乳業這條產業鏈上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從奶業發展初期開始,一方面,乳企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采購原奶,而另一方面,收益不佳的奶農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再投資更多資金和精力去提高原奶的產量和質量。這樣一來,乳企也更不愿意收購奶農的原奶。如此不斷地反復并循環下去,猶如惡之花一般,阻礙中國乳業的健康發展。
而當中國乳企意識到應該提高原奶的產量和質量,愿意付出更高成本購買高質量原奶時,整個產業鏈已經形成慣性。
高投入并未帶來高收益
一個炎熱的中午,在北京市通州區一家牧場里,記者見到了牧場負責人李勝利 (化名)。李勝利是一個"牛二代",父親曾在國營牛場里養了50多年牛。1999年,李勝利的父親退休之后,決定和李勝利以及老萬的弟弟一起投資10萬元買了10幾頭牛開始做這個家庭牧場。之后,開始滾動發展,現在已經擁有200多頭奶牛。
對于奶牛養殖,李勝利說,別看自己養的還不錯,但建議不懂的人還是別養,因為這是一個高投入和高風險的行業。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奶牛價格要2萬元,為一頭奶牛建立基礎設施和設備要1萬多元,而且一頭奶牛從出生到產奶差不多要兩年,在這白養的兩年里,還得每天給奶牛喂飼料,一天差不多要30元。
按理說,高投入加上高風險,帶來的往往是高收益。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奶農的收益考驗著管理者的技術水平。
李勝利說,同樣的一頭牛,好的一天能產出40~50公斤,少的可能就十幾公斤,甚至連奶牛一天的飼料錢都賺不回來。
更為可怕的是,如果碰到疫情,奶牛生病了,生產出來的奶不僅產奶少,而且這些牛奶也賣不出去。如果運氣不好,奶牛病死了,前兩年的時間投入和資金投入將血本無歸。
李勝利對記者表示,自己的牧場曾在2003年左右遭遇過一次疫情,結果導致自己好幾年都緩不過勁兒來。
山東寶來利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高希貞對 記者表示,中國的奶農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包括獸醫技術服務這方面問題比較大,導致產量和質量都不高。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