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期以來受外資乳企擠壓、話語權缺失的國內乳企而言,似乎迎來了反擊的機會。洋奶粉質量問題及反壟斷處罰、國家有意扶植國產奶粉企業,國產乳企的"好時代"大幕將啟,不過想要奪回失去的市場,國內乳企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消費者信心依然沒有恢復,這會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努力。"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此評論道。
讓國內奶粉生產企業雀躍的還有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扶植。
從6月份起,由工信部主導的國內128家乳企重組大幕徐徐拉啟,奶粉行業的大洗牌即將開始。盡管重組方案細則尚未正式公布,但整合帶來的后果無疑可以用"強者恒強,弱者出局"這八個字來概括。
宋亮表示,國家希望通過奶粉行業的整頓,對生產工藝、自建和自控奶源提出更高要求,"128家企業通過整頓會有一半被清理出去".
6月中旬,蒙牛收購雅士利拉開了乳粉行業整合的大幕,有傳言稱下一個重量級的并購將是伊利,伊利可能并購的對象包括飛鶴和完達山。飛鶴相關負責人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擁有100%自控奶源的飛鶴絕不可能被收購,這名負責人表示,飛鶴也在接觸考察可以收購的企業,"有價值的企業會考慮收購,收購最看重的是品牌和渠道。"
種種跡象顯示,為了撼動外資乳企的霸主地位,國家隊已經進場,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有意打造幾個與外資乳企抗衡的企業,而這將先從龍頭企業的并購開始。6月中旬,工信部提出,爭取用2年時間,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暴利時代戛然而止。"肉毒桿菌"以及6.7億元的天價罰單,終結了洋奶粉在中國的神話,也讓長期被洋奶粉擠壓的國產奶粉迎來轉機。
在洋奶粉身陷危機之際,國產奶粉企業明顯加大了促銷力度,試圖從外資品牌林立的市場中搶回一部分市場,對他們而言,盡管短期內扭轉頹勢無望,但起碼看到了一線希望。
"很多因素看似對國產奶粉是利好,其實不然。"宋亮對記者表示,"肉毒桿菌"事件和對洋奶粉的反壟斷處罰并沒有緩解國產奶粉的尷尬處境。很多國內乳企也是從恒天然進口奶源,這也決定了這些國內乳企和恒天然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來源:北京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