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松江鱸項目組工作人員在飼養基地測量觀察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今年5月,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金秋博士領銜的團隊宣布:5萬尾松江鱸魚10月可全面上市供應,失蹤20年后的珍貴魚種將重回上海市民的餐桌。如今,距離松江鱸魚上市的時間不足2個月,而上海已經連續一個月處于高溫“燒烤”之下,如此天氣,對魚種有無影響,王金秋等“魚博士”又在忙著什么呢?
“四鰓鱸恰恰是不喜高溫的魚種,水溫一旦超過30℃就會導致死亡。我們正在全力護魚、保魚。”上周五,記者見到王金秋時,申城最高氣溫越過了40℃;早上剛過9時,位于松江城區之外的“四鰓鱸園”已經熱氣蒸騰。王金秋告訴記者,為了讓這里的幾萬尾松江鱸魚安全度夏,團隊成員幾乎天天都在此戰高溫。
王金秋把“家”安在了魚塘邊的一間舊房子里,每天早晨5時起床,一直工作到太陽落山。“首要工作當然是測水溫了”,早上一次,正午一次,傍晚再一次,王金秋發現,在40℃高溫天氣下,魚塘表面水溫在太陽直射下可超過40℃,松江鱸魚盡管生活在魚塘的最底層,但如果不采取措施,那里的水溫隨時都會超過30℃,將所有魚種逼入絕境。
為了魚塘的“防暑降溫”,王金秋想了不少招:比如,在魚塘底部挖洞、種植水草。眼看著水溫終于一點點降下來,透過水草,看見松江鱸魚個個迅猛游動的樣子,王金秋和團隊成員臉上才露出了笑容。每當此時,他們每個人都被汗水濕透。
辦公室白天不開空調
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無論是王金秋的辦公室,還是她的宿舍內,都安裝著空調,白天卻始終不開,難道魚塘缺電?王金秋笑著說:“電不用省,是為了每個團隊成員的健康。”原來,王金秋和她的學生們,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在露天工作,屋里一開空調,內外溫差過大,反而會造成人體不適。于是,為了保證每名隊員的“護魚”狀態,王金秋定了條“不開空調”的規矩。
來源:新民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