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養殖用水調劑,保障生產正常開展。干旱引發池塘水體蒸發,造成養殖密度增大,水質惡化,給養殖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一是要保障養殖用水。通過采取長江提水、打井抽水等有效辦法,最大限度地調度漁業生產用水,滿足養殖需要。二是要清雜防污。及時將養殖水體中的殘草、剩餌、死魚和其他雜物撈出,實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水質惡化。三是要強化水質調控。定期開展池塘用水監測,采用生物技術,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如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確保養殖水體清新。
2、加強病害防控,防止重大疫情發生。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重點防控爛鰓病、赤皮病、出血性敗血癥、指環蟲病和車輪蟲病等易發魚病。一是要加強養殖規范管理。落實“三項記錄”制度,指導漁民做好養殖用藥、投飼等記錄,做到生產可追溯;指導使用增氧設備,合理確定投餌量和施肥量,保證養殖生產安全,減少人為損失。二是要開展定期消毒。指導漁民科學使用強氯精(或溴氯海因)和生石灰,有效殺滅水中病原菌,預防魚病發生。三是加大病害監測力度。發揮市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的作用,擴大監測區域、增加監測品種、加大測報的頻度,尤其要對小龍蝦、河蟹、黃顙魚等主要名優水產品種進行全方位監控,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前進行疫病防治,避免重大疫情的發生和蔓延。
3、強化科技指導,全力打勝抗旱攻堅戰。要堅持科學謀劃和指導救災,充分發揮科技在抗旱救災中的作用。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科技指導服務。組織科技抗旱專家組,面對面地向漁民傳授科學抗旱技術,提高科學抗旱能力。二是要開展抗旱救災技術培訓。圍繞抗旱保規劃、保目標的要求,開展科技進村入戶培訓活動,尤其是水產重鎮要開展1—2次培訓,促使抗旱技術要點進村入戶,幫助漁民科學救災,破解當前抗旱難題。三是要調整養殖結構。針對當前旱情,要因地制宜指導漁民調整養殖結構,采取“稀養速成”等方法,推廣鯽魚、黃顙魚、泥鰍等小規格高效品種,保障漁民大災之年的養殖效益。
4、迅速組織魚苗填塘補苗、改養滿養。對受災魚池要搶抓低溫陰雨天氣和凌晨時機及時填塘補苗,對絕收的魚池可以改養魚種或進行網箱養殖,力爭受災不減產、不減收。
來源:洪湖市水產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