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莉
提起藍澤橋,湖北宜昌與他熟悉的人們會豎起大拇指:網箱養魚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將鱘魚養在家里,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致富;創新的天峽模式改變了農村面貌,為新農村建設添彩。這一切的背后,是他20年的追“鱘”路。
網箱養鱘
20年前,作為湖北省水產局機械化養魚開發公司總經理兼華鄂鱘魚業發展中心主任的藍澤橋,首開鱘魚瀕危物種保護與產業化利用先河。藍澤橋將網箱養魚技術帶到宜都清江,清江水質清澈,生態良好,很適于鱘魚安家落戶。藍澤橋的到來,改變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
藍澤橋告訴記者,當時,一年一尾鱘魚就可以賺幾塊錢,若能搞到一萬條鱘魚,一年就是幾萬塊錢。農民一下子通過3到5年能夠成為百萬元戶甚至千萬元戶。藍澤橋帶動了省內外數萬農民在天然水域養鱘致富,形成的社會產值達20億元以上。僅宜昌周邊自然水域年產鱘魚2萬多噸,占全國總量的1/3。
宜都清江沿岸的老百姓幾乎是人人對藍澤橋心存感激,把他視為恩人。庫區農民致富了,但因一窩蜂開始往清江里建網箱,帶來水質嚴重污染。鱘魚養殖在當地已經形成了產業,可任其發展又對環境有影響,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藍澤橋思索著想找到一條解決之道。
家里養鱘
養鱘魚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既能產業發展又能保護生態環境?藍澤橋苦苦思考著。
一次冬天的德國之行,藍澤橋在一家小旅館里的地下游泳池里游泳,發現水溫是18度,而湖北井里水溫也是18度,這正是鱘魚全年適宜生長的溫度??刹豢梢园呀?、河、湖、庫傳統養魚方式“搬”上陸地,降到地下呢?為此,藍澤橋和他的天峽公司歷經10年的艱辛探索,自主創新發明了生態循環水工廠化養鱘模式,創建了鱘魚產業博覽園,并將其“搬”進農民家里,這就是天峽農家室內集約生態養鱘致富模式—天峽模式。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