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記者從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發布的調查報告中了解到,該隊近期對賣糧農民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58.8%的調查戶把糧食出售給了社會糧商,24.4%的出售給了糧食加工企業或其他地方,出售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只有16.8%。
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為啥不受糧農“待見”?調查結果顯示,40.4%的調查戶認為賣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路程遠,不方便,而社會糧商會上門收購,省了很多事。25.7%的調查戶認為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檢驗程序復雜,太麻煩,沒有社會糧商程序簡單靈活。16.5%的調查戶感覺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壓級壓價,一家說了算,收購價格偏低,賣給社會糧商可以討價還價,拿到理想價格。此外,還有一些調查戶認為,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坐堂經營”,老大自居,服務態度不好,也是糧戶不“待見”的原因。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馬明華認為,隨著糧食市場的開放,社會糧商“上門找收”,極大地方便了種糧農戶,與國有糧庫“坐堂等收”的收購方式相比,走村串戶的社會糧商憑借其經營上的低成本和方式上的靈活性,逐步成為糧食流通市場中的主力軍。國有糧食收儲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增強服務意識,擴大收購網點,提高服務質量。
(譚勇)
來源:河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