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十二歲外出打工,二十一歲涉足水產養殖的農家孩子,從不懂技術,到科學、生態、規模養殖;從一個小小的魚塘到擁有四千多畝養殖水面的現代化養殖園區。他就是被人們譽為“創新水產養殖大王”的寧河縣天祥水產公司總經理苗建生。請聽天津區縣聯盟廣播寧河臺選送的最美鄉村人:走在“創新路上”的養魚人——苗建生。
走進寧河縣苗莊鎮天祥水產有限責任公司,頗具規模的水產品養殖基地讓記者眼前一亮。一望無際的養殖水面兒,波光粼漪、魚歡蝦跳,增氧機旋起的團團碩大的水花給幾千畝水面平添了許多動感和活力。據了解,漁場的養殖面積共有四千多畝地,年銷售收入超過一億多元,已經被天津市政府認定為本市農業經營重點龍頭企業。
說起如今的輝煌與成功,公司總經理苗建生告訴記者,和許多成功創業者一樣,在他成功光環的背后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一九八八年,年僅十二歲的他在外出打工中敏銳地發現了商機,踏入水產養殖行業,由于不懂技術,苗建生曾經面對魚蝦莫名其妙的死去,經受了巨大打擊,然而不服輸的他卻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一九九零年,當天津市吃魚相當困難的時候,我們就主打鯉魚市場。我們改變了傳統的養殖模式,試養了大規格(鯉魚),這樣出魚比較早,而且來年還能趕上好的價,這樣大大提高了收入。接著我們又改善鯽魚的養殖模式,如何搞精養,研究飼料,最后也探索出一套鯽魚的精養模式。”
創新的養殖模式雖然讓苗建生撈得了他在水產行業的第一桶金,但隨著市場的變化莫測,熱銷一時的鯉魚逐漸失寵。一九九六年,苗建生覺察到武昌魚正悄然旺銷,于是,他在本市率先引進了武昌魚,大規模精養,同時還配套開發出武昌魚專用飼料,大大節約了養殖成本。到二零零零年,天祥武昌魚產量達到一千多噸,成為我國北方武昌魚第一養殖大戶。新技術,新模式讓天祥武昌魚從此穩固占領了東北、華北和西北在內的我國“三北”水產品市場。
來源:天津人民廣播電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