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元江縣通過實施推廣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工程,把早前改種玉米等經濟作物而侵占的梯田又改回稻田,并指導農民發展稻田養魚,用科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自然資源保護工作深入開展,使得云海梯田自然風光得以保護傳承。
稻田養魚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穩增收,是農村中一項具有綜合效益的系統工程。稻田養魚的生態好處多多:田魚覓食時,攪動田水,為水稻根系生長提供氧氣,促進水稻生長;田魚吃了稻田里的雜草及害蟲,減少了農藥的危害;而且田魚的排泄物給稻田施加了有機肥料,既提高了農田綜合效益,又實現了資源和效益的有機結合。為達到規模連片、規范管理、統一生產的目的,元江縣結合實際,經調研分析,在那諾鄉的124畝稻田里投放了魚苗,不僅為農民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增加了有效蓄水,促進了生態環境優化,讓那諾鄉的云海梯田得到有效保護。
那諾鄉是一個哈尼族聚居的山區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一萬多畝巧奪天工、蔚為壯觀的梯田。但梯田均是建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坡上,是被公認為不宜耕種的。在實現不了機械化耕作而只能靠人畜耕作的情況下,耕種梯田是付出多、回報少。落后的生產方式使得農民們不愿再耕種梯田,甚至有許多農民放下手中的犁耙,離開了村莊進城打工,導致梯田干涸荒蕪,梯田文明遭受了重創,延續千年的文明面臨消失,梯田保護步履維艱。而發展稻田養魚則把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彌合了對生態破壞的創傷,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最終讓農民受惠,使得他們真正愿意回到田地里,讓哈尼梯田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元江縣積極推動傳統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行集約化發展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民們魚肉和稻米均可兼得,同時注重生態的保護與發展,使得干涸的梯田又恢復了勃勃生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最終達到經濟和生態雙贏統籌的目的。
來源:玉溪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