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深海
從近岸出發,一艘艘漁船進入深海。幾個晝夜捕撈后,將魚貨直接運回岸上加工,銷往世界各地。
去年,福州宏東遠洋漁業公司在毛里塔尼亞的漁業基地正式運營。20多艘捕撈漁船、7000平方米加工廠、6000噸冷藏庫以及船舶卸貨碼頭、修造船廠……宏東在西非的遠洋事業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2009年前,公司只有12艘捕撈漁船,捕撈海域限于公海。現在,擁有20艘近海作業漁船、60多艘工業捕撈船,并從公海駛進毛里塔尼亞、印尼等專屬經濟區,設立了福州、毛里塔尼亞兩個漁業基地,產值大幅提升。”總經理林世平表示,目前公司年產值近2億元,比2009年前增長2-3倍,“隨著新船不斷投入,未來的產能還有更大的釋放”。
今年6月30日,隨著4艘捕撈漁船進入太平洋作業,中菲(福建)水產集團正式邁入遠洋漁業企業行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走向公海是必然選擇。”集團董事長張炳煌說。
宏東、中菲水產的發展軌跡,是福建遠洋漁業發展的縮影。
高速成長
福建省遠洋漁業起步于1985年,起初參與企業眾多,但規模較小。
“這是一個資金需求密集、高收益、高風險的產業,企業實力不足,一夜之間就可能傾家蕩產。”省漁業行業協會遠洋漁業分會秘書長吳林祝滿告訴記者,市場競爭中,相對弱小的漁業企業逐漸沉寂,而資金雄厚、管理較好的企業則一步步壯大起來。
在市場洗牌中,福建遠洋漁業企業一度只剩下8家。但去年開始,經歷了一段高速成長期。“遠洋捕撈的效益,以及政府的利好政策,吸引了更多外圍企業。”吳林祝滿說。
據介紹,目前,全省遠洋漁業企業共有24家,其中,11家企業已開展捕撈工作,還有13家企業正加緊造船。外派遠洋漁船293艘,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及印尼、印度、緬甸、西非等專屬經濟區海域作業,年產量超2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預計到今年年底,遠洋捕撈漁船將增至400艘。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