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制作車間里,幾名大漢正合力將一捆千兩茶捆扎包裝。
記者們全角度拍攝黑茶制作過程。
被捆扎好的千兩茶還需經過日曬夜漏七七四十九天的發酵。
“壓起來咧,把杠抬咧,慢些滾呀!杠壓得好呀,腳板穩住功啊.......”8月17日下午15:30,在益陽黑茶制作間,多名身穿黃色工作服的制茶漢子正滿頭大汗,口里喊著蕩氣回腸的踩茶號子,齊心協力杠、抬、壓、踩,卯足了勁包裝著一捆千兩茶……這種韻味十足的場景激蕩了海峽兩岸在場所有記者們的心。
“太壯觀,也太美了!”“這種黑茶千兩茶制作方式太原汁原味了!”“這種近乎原始的制茶方式,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咱們益陽的茶文化!”……一時間,“咔嚓”聲不絕,海峽兩岸媒體記者們紛紛鏡頭高舉,爭先恐后地搶占著有利拍攝位置。
制作間的這邊,制茶師傅正把一大袋過水蒸軟的茶葉倒入竹筒內,引來記者們一窩蜂涌過去拍攝;制作間的那邊,一群大漢們的踩茶捆綁又讓眾記者們興奮不已,拿著相機、攝像機就湊到了跟前,或俯身,或立在高處,全方位和角度拍攝不愿漏一個細節。
直到,每位記者都拍到了自己滿意的制茶過程和場景后,茶廠的一些工作人員又開始成了眾多臺灣媒體的追逐目標。無論是制茶的每道工序,還是黑茶的發展歷史,產業狀況,都成了記者們感興趣的問題。以至于,不到一刻鐘,該茶葉公司的營銷總監昌平先生就已經被圍了個水泄不通,且被各類問題問得滿頭大汗。
據昌平先生介紹,安化黑茶的生產有正史記載已達600年以上,可追溯到唐代時安化渠江薄片就列為朝廷貢品,在全國享有“唯茶甲于諸州縣”的美譽。至今保存完好的“安化茶馬古道”,就曾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而現今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就收藏有一支清代安化老茶號“天一香”茶行生產的千兩茶;北京故宮保存的一支最久遠的千兩茶估價也超過了250萬元。
“主攻黑茶,帶動綠茶和紅茶發展”是近年來益陽市委政府為黑茶制定的發展戰略。到2012年,益陽已擁有茶場528個,茶園面積31.595萬畝,加工成品茶73320噸、產值319468萬元,全年實現茶葉綜合產值60億元。
同時,益陽還把黑茶產業作為發展經濟、惠民富民的重要舉措,制定了《益陽市2007—2016年茶產業發展十年規劃》,計劃到2016年,全市改造老茶園20萬畝,新建高標準優質生態茶園30萬畝,茶園總面積達50萬畝;茶葉年產量達到10萬畝,總產值達到100億元。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