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州市漁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更新發展理驗,創新體制機制,創優工作舉措。堅持發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為基礎,及以“高效化、清潔化、優質化”為特色的漁業經濟模式,持續推進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不斷擴大漁業產業功能,不斷深化生態漁業內涵,不斷提升高效漁業水平,在建設現代漁業的征程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較好地實現了常州市漁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廣義上講,養殖水體(包括池塘、河溝、湖泊、水庫等)是地球上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它能夠為都市提供空氣調節、氣候調節、擾動控制、水調節、淡水供應等眾多生態服務。
其次,水產動物在水體中的生態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據統計,2010年我市水產品產量構成中,濾食性魚類、貝類的年產量達28699噸,直接帶走水體中氮789.2噸、磷114.8噸。池塘養殖是我市主要的養殖方式之一,在以河蟹為主要養殖對象的近30萬畝池塘中,漁農民為了把河蟹養好,每年大量種植水草,移植螺螄,這些水草和螺螄所消耗的n 、p更是難以統計。
再則,2008~2012年,常州市通過技術培訓、現場輔導、示范引導等措施,共計推廣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項目86263畝,5年累計推廣192772畝次,累計消減codcr、tn、tp分別為7500余噸、250余噸、26余噸,減排節能效果十分明顯。該工程建成后,養殖尾水經過系統內凈化處理后循環使用。它是一套獨立的水循環系統,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水域生態,減輕了對周圍水源的依賴,實現了養殖用水循環和能量物質的逐級利用,同時實現了養殖生產用水的達標排放或零排放,對保護水域環境,提升水產品品質,作用顯著。
總之,漁業在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得以進一步顯現。
來源:常州市農業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