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富,我國大黃魚產業的創始人,被業界尊為“大黃魚之父”。1969年畢業于上海水產學院(現上海海洋大學)漁業資源專業,福建省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寧德市大黃魚產業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劉家富帶領團隊突破了大黃魚全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難題,實現了大黃魚養殖產業化。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大黃魚的全國年均產量約為12萬噸,其中福建省約為3萬噸。后來,機帆船和探魚儀在海洋捕撈業上廣泛使用,批量的越冬大黃魚被撈起。
1973年冬天至1974年初,因暖冬氣候影響,往年在浙江舟山外側60~70米水深海域越冬的大黃魚停留在偏北的江蘇呂泗外側30多米水深海域越冬。僅僅這一漁場的這一漁汛,大黃魚的捕撈量就達25萬噸以上,超過當時全國全年平均捕撈量的兩倍。從1975年開始,浙江地區大黃魚的捕獲量越來越少。
當時,身為福建連江縣水產局漁業資源調查員的劉家富開始焦慮了,如此捕下去大黃魚肯定會滅絕的!就在那個時候,他萌生了一個念頭:通過人工育苗的途徑保住大黃魚資源!
1979年冬天至1980年初的漁汛,在閩江口外越冬場捕獲的大黃魚達5~6萬噸,是福建省正常年景時全年產量的兩倍。此后,福建地區大黃魚資源也急劇下降。這就更堅定了劉家富開展大黃魚人工繁殖的決心。
近日,“大黃魚之父”劉家富接受本刊專訪,為我們講述了他與大黃魚的別樣情緣。
申請調崗寧德搞科研
劉家富從1975年開始著手準備大黃魚等海水魚類的人工育苗研究工作。他利用還在閩浙沿海繼續從事漁場漁情調查工作的機會,收集大黃魚及其他海水魚類標本,了解哪些魚將來可以用于人工繁殖。
寧德三都灣內的官井洋海區是全國唯一的內灣性大黃魚產卵場,當時在那兒還能撈到少量大黃魚。該產卵場由當時的寧德地區水產局管理。為實現進行大黃魚人工繁育研究的愿望,劉家富申請從連江縣水產局調到寧德地區水產局工作。1981年,他如愿來到寧德地區水產局下屬的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海淡水魚類養殖技術推廣工作。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