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金是園區葡萄種植戶之一,他家的葡萄種在大棚里,品種也多,有12個。
因棚內溫度太高,熟透的葡萄若不趕緊采摘,很快會變成“葡萄干”,徐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去年他們家種的70多畝葡萄賺了30多萬元,“今年恐怕連去年一半的錢都賺不到。”徐白金說,葡萄賣不出去,光在家發愁也沒用,他只能天天出門跑銷路。
“園區現有1500多畝葡萄,1000畝梨子,過去60%的銷路靠休閑農業采摘,30%團購,10%批發。”園區負責人李百健說,去年底,園區團購銷路開始蕭條,不少單位壓縮開支,不再像過去一樣批量購買水果發福利或送禮,當時的草莓銷售就受到很大影響。現在葡萄、梨子熟了,又因為天熱下鄉玩的人少,銷路再次受阻,果農種植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
“雖然我天天在外跑銷路,但收獲不大。”徐白金說,去年葡萄、梨子不愁賣,也沒想過拓展其他銷路,現在出去跑才知道,水果市場外地貨源很多,尤其葡萄,價格也低,自家的葡萄算高檔品種,想賣貴點,但沒人要。
據介紹,傅家邊園區經濟林果僅核心區就有1.9萬畝,加上周邊自愿加入的果農,總栽種面積有5萬畝,帶動2000多戶果農增收致富,往年農戶種一畝葡萄平均年收入就有1.5萬元,一般每戶種植面積都在5畝以上。而休閑農業采摘一直是農戶們致富主要路徑,現在卻越走越窄。
作為園區創始人,李百健這幾年也為拓寬水果銷路想了不少辦法,包括和物流企業合作拓展銷路等,但效果都不理想。
市農委相關專家說,現代農民既要會種,也要會賣,要像當年順應休閑農業采摘市場需求一樣,把眼光投向水果消費新興市場找銷路,如生鮮電商、超市專柜,眼下已有不少農業大戶開始嘗試,傅家邊果農也不妨趟趟這條路。(翠槐)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