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天,我就能把家里二十多畝水稻全部澆灌結束啦。”8月15日,在和縣西埠鎮熊官塘村外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旁,村民韓成林一邊灌溉莊稼,一邊告訴記者,“現在得勝河水源充足,打開閘門就能自行流進圩區的渠道里,哪莊缺水,抗旱站就立即送哪里,我們一點都不慌。”
“7月上旬以來,就一直在引江灌河,隨時保持河流水位,確保兩岸農業灌溉用水正常。”在位于得勝河通江口處的金河口引江樞紐工程前,西埠鎮水利站站長陳宗富介紹說。記者看到河流通江口涵閘齊開,在十二臺大型水泵的轟鳴聲中,長江之水卷著波浪一路涌向36公里長的得勝河。
眼前的金河口樞紐工程始建于1969年,并于2002年重新翻建,一頭連著長江,一頭連著通往和縣、含山的得勝河。在今年的大旱中,金河口已累計開機2474臺時,提取長江水源總量達2449萬立方米,得勝河兩岸的4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得到保證。
在和縣牛屯河入口銅城閘,工人們正頂著烈日啟動閘門,江水瞬間通過銅城閘上游的裕溪河緩緩流入。“先用外水,后用內水。目前長江水位高于裕溪河水位,我們就采取開閘引流的方式引江入河。”工作人員介紹說。
和縣水務局局長汪德軒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水利設施投入的逐年增加,和縣新建、改造了金河口站等一大批沿江水利樞紐工程,在這次抗旱中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在引江濟河的同時,還組織全縣干群對農村淤實嚴重的抗旱溝渠進行疏浚,暢通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在田頭就能輕松灌溉莊稼。截至8月15日上午8時,和縣共從長江引、提水總量達7980萬立方米。
來源:安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