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漢鋒(左一)與企業主、企業技術人員一起查看鮑魚養殖情況
作為福建省閩東水產研究所副所長,他經常與企業、養殖戶接觸。畢業于青島海洋大學海水養殖專業,現為副研究員的他,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為水產企業服務,為寧德水產海洋養殖解決問題。
他率先在閩東開展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從海洋水產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管理型生產方式轉變的養殖模式創新,極大提高了海產品的產量及品質。
近年來,他主持、參與了30余項國家、省、市級水產科研項目,獲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項,寧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多篇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他曾先后獲得“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先進個人”、“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個人”、“寧德市青年創業良師益友獎”、“寧德市第二屆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等稱號。
他就是今年獲評“最美閩東人”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全漢鋒。
潛心科研——養出“深水生態大黃魚”
大黃魚因肉質鮮美,素有“國魚”的美譽,并已成為全國最大規模養殖的海水魚類和我國八大優勢出口養殖水產品之一。
寧德市則被稱為“大黃魚之鄉”,目前全市大黃魚年產量10萬多噸,約占全國產量的85%,直接產值25億,出口創匯上億美元,帶動從業人員30多萬人。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產業,卻因長期以來無序發展,傳統的粗放型養殖方式,導致局部海域生態環境損傷,養殖環境局部惡化,病害較重,使大黃魚種質退化,品質、口感均下降,嚴重影響閩東大黃魚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如何提高閩東大黃魚的品質?成了全漢鋒日思夜想的問題。2005年起,他把精力投入到“深水仿生態的大黃魚圍網養殖模式”項目中。深水仿生態大黃魚圍網養殖,就是根據自然海域大黃魚的繁育習性,為人工養殖的大黃魚提供一個仿天然生態的生長環境,這是一個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創新之舉。
來源:寧德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