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一處養殖池塘,因海參損失較大,防曬網被扯到了岸上。
極端天氣考驗著水產生產的應對能力,同時,養殖模式也引人思考。在這次惡劣天氣影響下,山東煙臺、威海、東營、濰坊等多地池養海參受影響。煙臺海參的養殖模式主要有池養、棚養、圍堰、底播4種,占煙臺海參一成的池養海參受損失最大,底播海參幾乎未受影響。
粗放式養殖》參池養殖易受外界影響
在萊州沿海養殖區,記者發現一個個簡易的池子,這就是海參的安家之處。“這些參池之前是養蝦的,后來海參價值高,改成養海參了。”萊州朱旺村一位養殖戶說。
“極端天氣是造成海參大量死亡的主因,但池養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來。”一位水產專家分析。個人經營的海參池,水位一般比較低,底質差,容易受外界影響,遇到極端天氣出事很難自救。
水位不足2米,太陽暴曬很容易就曬透了,池塘內的水溫上下基本一個樣。7月份,20多天的降雨致池塘內淡水大增,池塘的排換水系統不暢通,水交換時留有很深的“死水”。由于池塘底質差,下雨天水中溶氧不足。
此外,有些養殖戶對養殖密度控制不足,在水溫升高、鹽度降低的情況下,密度很大,海參爭氧,更容易出現吐腸問題。而一旦出現吐腸、化皮,又會導致水環境惡化,導致惡性循環。
工廠化養殖》水溫和鹽度較容易控制
經歷這次極端天氣,工廠化養殖和底播的優勢顯現出來。實際上,煙臺漁業生產整體的模式也在發生改變,工廠化養殖以及建設海洋牧場逐漸取代了粗放式養殖。
就在眾多池養的海參遭遇生死考驗的時候,工廠化車間的海參正在安靜覓食。19日,記者在蓬萊宗哲水產養殖公司看到,一個個水池中有序排放著養海參的“排筏”。“工廠化養殖的優勢很明顯,水溫和鹽度容易控制,出現異常也可及時應對。”蓬萊宗哲水產養殖的海參技術員張強說。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